1.魚類:新鮮魚魚鱗完整并緊貼魚體,不易脫落,粘液透明無異味,眼球飽滿透明,鰓蓋閉合,色鮮紅。肌肉結實、并有彈性,手指壓按肌肉不凹陷,手持魚體時尾不垂,肛門緊閉。魚離開水域,其體表分泌出一層粘液,魚死后在細菌的作用下首先分解這層粘液而產生臭味,然后逐漸深入體內繼續分解各組織,致使魚鱗脫落,由于眼周圍組織分解,眼球下陷、混沌無光;鰓由鮮紅色變為暗褐色,并有臭味;腸內微生物大量生長繁殖產氣,致使腹部膨脹,肛管自肛門突出,腐敗程度嚴重時,魚肉碎裂,魚骨脫離。
2.蝦:從外形上有新鮮的蝦頭尾完整,有一定的彎曲度,蝦身較挺。不新鮮的蝦,頭尾容易脫落,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彎曲度。從色澤上看新鮮蝦皮殼發亮,呈青綠色或青白色。不新鮮的蝦皮殼發暗,由灰色變為紅色或灰紫色。在肉質上,新鮮的蝦肉堅實、細嫩,不新鮮時肉質松軟。
3.蟹:以活的為好,如已死便不宜食用。新鮮的蟹腿肉堅實、肥壯,用手捏有硬感,臍部飽滿,分量較重,翻扣在地上能夠很快翻轉過來。外殼呈青色,泛亮,腹部發白,“團臍”有蟹黃、肉策鮮嫩。不新鮮蟹腿肉空松、瘦小,行動不活潑,分量較輕,背殼呈暗紅色,肉質松軟、味不鮮美。
為什么有的魚或肉夜里會發光?
1985年某市的一個家庭,從市場上買回來兩條河魚,去除內臟后,因來不及烹調,就放在盆里,晚上回來,在黑暗中忽然看見魚體發出淡藍色的光,不知是什么原因?魚還能不能食用?
魚為什么夜里會發光呢?原來根據魚的新鮮程度,在魚體上可存有不同類型的細菌,最常見的有假單胞菌、黃色桿菌、產堿桿菌、白色弧菌、氣單胞桿菌等,這些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可以在魚體表面大量繁殖,其中一些可以產生黃綠色或藍色的熒光。所謂熒光,就是經日光照射后,在暗處可以發光的物質。有些菌還可產生磷光,在暗處可以自己發光,俗稱“鬼火”就是磷光。所以魚體的發光與這些細菌的生長繁殖有關,正常的情況下也可以產生,并不是什么放射性物質引起的。發光的魚能否食用?這決定于細菌的污染范圍和魚的新鮮程度,如果魚由于細菌的大量繁殖,已明顯發生腐敗和變質,則不應再食用;如果魚體未見明顯變質,則仍可食用。但要注意洗干凈后,煮透才能食用。
除魚外,肉也可能有這種發光現象,都是由于一些能產生熒光的細菌所引起的。這些細菌屬于非致病菌,一般不引起人的疾病,而只使動物組織產生腐敗和變質,故這些菌稱為腐敗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