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大商業評論
導讀:審視歐洲現今的“游戲規則”,大都源于美國模式;尤其是在競爭和限制競爭方面,二者有著共同的術語、類似的機構、一致的政策、不二的原則,其相似性著實令人吃驚。歐洲被“美國化”了嗎?假如是,它又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以德國為例來尋根溯源。
Marie-Laure Djelic
法國ESSEC商學院教授、管理系主任
瑞典Uppsala大學Kerstin Hesselgren教席教授
翻譯:袁玲
2001年7月,歐盟委員會以反托拉斯為由,否決了美國司法部本已批準的通用電氣和霍尼韋爾合并案。美國頓時一片嘩然,時任美國
財政部長的Paul O’Neill直接抨擊歐盟此舉“太過荒謬”(《金融時報》,2001年10月14日)。
對于歐盟的此項決議,美國的反應為何如此強烈?拋開政治因素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我們發現,歐美之間類似通用電氣-霍尼韋爾案這樣的沖突極為鮮見。正如歐盟競爭委員會主席Mario Monti在《金融時報》上所言:“通用電氣-霍尼韋爾代表了政策中少有的分歧,因為美國和歐盟在反托拉斯問題上,意見基本是一致的。”
事實的確如此。審視歐洲現今的“游戲規則”,大都源于美國模式;尤其是在競爭和限制競爭方面,二者有著共同的術語、類似的機構、一致的政策、不二的原則,其相似性著實令人吃驚。
歐洲被“美國化”(Americanization)了嗎?假如是,它又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以德國為例來尋根溯源。
二戰前的德國與美國:競爭規則背道而馳
19世紀后半葉,歐洲和北美都處于動蕩時期。巨大的變革,對包括德國和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第一,出現鐵路、電報等交通、通信革命,以及電氣、冷藏技術、內燃機等重大創新;第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經濟周期波動,繁榮和破產緊密交替,生產能力擴大而消費水平停滯不前;第三,發生重大的政治和制度變革。1870年的普法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德國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各種后果(動亂的魏瑪政權、高通貨膨脹、30年代納粹黨的崛起),這一切,無論是對業已存在還是剛剛涌現的德國企業來說,都意味著不確定的前景。而南北戰爭(1861~1865)后的美國,市場也是混亂無序,競爭日趨激烈,處處產量過剩,爾虞我詐。
面對環境的動蕩,美國和德國(以及其他大部分歐洲國家)都試圖尋求一種穩定的機制,企業間的合作在一開始都很盛行。但到了19世紀末期,它們幾乎是背道而馳:在德國乃至歐洲,合作仍得到廣泛承認;而在美國,一種特殊的競爭——寡頭競爭開始大行其道。
頁次:1/6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