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長江商報
七十九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月九日在長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九十歲時實現超級稻畝產一千公斤,這不是夢想,是我的理想。基于水稻本身的產量潛力和分子技術進步,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沒什么問題。中新社發 劉雙雙 攝
十年規劃
90歲,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
初見袁隆平,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瘦,個不高但精神好。
“過完80歲生日之后,我有一個理想,就是90歲時實現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現在我又多了一個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為世界名校。”在武漢四中110周年校慶上,袁隆平對記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級稻畝產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個場合說起。
由于時間緊迫,對于記者的諸多問題,袁隆平的回答總是能省則省,不能省的話就一句帶過,但是談到超級稻,話匣子就合不攏,一個又一個專業名詞扔出來,不管在場的人懂不懂。
“我們正在向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進軍。按照計劃到2012年實現畝產達到830公斤目標,到2015年實現畝產達到900公斤目標。現在看來,兩年之內實現畝產830公斤的目標沒問題。今后再努把力,爭取提前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目標。”
言之切切,足見對水稻研究情深。
夢想在變,從500公斤增長到1000公斤。同樣,從雜交稻到超級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輩子干一件事,堅持的信念是什么?
“餓起來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為一名世界級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小時候經常餓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數十年在湖南一個偏遠山區從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他領銜研究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如今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袁隆平說,如果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技術推廣開來,將養活約2.2億人口。
隆平高科
轉變,從“知本”到“資本”
袁隆平創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個第一恐怕從來不曾有人想過——第一只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000998,股吧)。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盤價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價達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價47元計算,袁隆平持有的400萬股的最大市值為1.88億。更有一份來自某評估機構的報告稱,作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身價超過1000億元。
他列舉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資6000多元,還有股份分紅、稿費、咨詢費等“額外收入”,每年總共有30多萬元。
至于股價:“我從來不管這個事。”他的回答簡短且干脆。
說起隆平高科的創立,“剛開始我是堅決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說,今天說袁隆平漲了2分錢,明天說袁隆平跌了2分錢,不好聽。
但后來基于兩點,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讓超級稻走出國門。”于是有外國公司找上門,說他們出錢,占大頭,袁隆平覺得劃不來。
“品種是我們的,技術是我們的,人也是我們的,什么都是我們的,憑什么你占大頭?”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歲。“一般到70歲,就不能當首席,科研經費就沒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說可以每年給200萬的科研經費,我說可以。”
就這樣,有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譽董事長。
這樣從“知本”到“資本”的轉變,成為“產學研”結合的范例。
日前,武漢通過了“15個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及指導意見”,提出院士作為領頭人每人帶動一個產業發展,成為和袁隆平一樣富有的院士。
讓院士帶領一個產業的發展,他認為“這個是對的”,因為經濟要發展,新興產業會帶來動力。
名譽富翁
花錢,不奢侈不浪費
因為“千億”身價,他被冠上“名譽富豪”的稱呼。
“錢是要的,因為要生活,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是拿來用的,該用則用,不揮霍不浪費,不小氣不吝嗇。”袁隆平拋出他的財富觀。
而發生在袁隆平身上與“錢”有關的事,都被作正面教材宣揚。
其一是喜歡15元的襯衫。
曾在出席某論壇時,談到對金錢的看法,袁隆平曾說: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塊錢,但我喜歡的還是昨天穿的那件15塊的襯衫,穿著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塊。要說一點名利思想都沒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對物質別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發現在2008湖南車展上,為給老伴挑選座駕,有報道稱,袁隆平“家里已經有六七輛車了”,欲買第八輛車。
雖然議論一邊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還是在武漢給予澄清:“沒有的事情,就是當時陪著老伴去車市逛逛,不知道為什么被傳成那樣。”
心寬地闊
感悟,做事先做人
最樸素的道理最珍貴,這點在袁隆平身上體現明顯。
他說:“做事先做人,這是老生常談,也是我這一輩子最深刻的感悟。”
他說,他是搞育種的。他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而他認為自己始終是一粒潛伏在農田里的種子。
在做人上,他對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點,私字少一點。
他現在大量的工作還是在試驗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從播種開始直到收獲,都去。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任務。”
因此,越是打雷、刮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
“現在有少數人搞學術腐敗,就是名利心、享樂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到頭來害人害己。人還是踏踏實實的好,一個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謙虛謹慎,越要夾著尾巴做人。”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心寬,地才闊。
“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在多個場合說過這個夢想。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培育出優良的種子,讓它茁壯成長,收獲更多稻子,這件事,他做到了極致。
不管有多少光環,有多少身份。他說,他始終是一粒潛伏在農田里的種子……
上周,他回到自己夢想起航的地方——武漢四中,參加母校110周年校慶,談話之間,提及最多的還是愿望——在90歲時,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本報記者何燕
畢生夢想消除饑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2004感動中國頒獎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