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被諧音后形容為“離開富”,這是張會亭最早提出的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這個比喻說給了很多人,都說提的好,從人力資源職業規劃領域的“性格與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非常恰當的。
李開復,全球華人中響當當的人物。被譽為“青年人的精神領袖、大學生的思想教父”,而他本人也奔走演講,傳經布道,樂此不疲。
2009年10月25日,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董倩專訪李開復。揭秘李開復的職場人生。其實早在9月7號李開復離開谷歌自行創業的時候,張會亭當時就斷言說李開復的性格早已決定了他是“離開富”。也就是說,不管是多高、多誘人的崗位,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過一段時間就要離開,而離開后他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按央視當天節目來看,李開復首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的愛國情懷,母親的鼓勵嘗試。11歲留學美國,卡耐基?梅隴大學、蘋果公司、SGI、微軟中國、谷歌中國,5個大的轉折,5次激流勇退。直到現在自己創業。一路扶搖直上。
俗話說“人不出門身不貴”,其實李開復正是在用這種不斷在“尖峰時刻高價跳槽”的方式獲取一種最為便捷的自我身價和自我能力的雙重提升。這跟很多風險投資機構在幫助企業成功上市賣個高價獲取厚利之后趁機抽身其實是同一個道理。他玩的就是這個心跳。
李開復在西北農大演講,號召同學們“無欲”才能受人尊敬,而他自己卻信奉“世界因我而不同”,這在張會亭看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連世界都能因他而不同,那么他自然就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和雄偉目標的人,自己天天信奉著這樣的宏偉追求,還妄談什么讓別人“無欲”呢?
李開復自己訴苦說,他在微軟中國和谷歌中國的前兩年都很幸福,但兩年后往往感覺自己像“機器零件”,一直在機械性地工作,喪失了原有的新鮮感。董倩反問的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可回避的要當機器零件啊。一語點破他的職業心理軟肋,李開復顧左右而言他。不可否認,他的“幸福衰減”好像要明顯比很多人快的多。
李開復,表面上看,成熟大氣,彬彬有禮,莊重而又讓人不得不尊敬。但在張會亭看來,他的內心一直有著一種不安現狀、不甘平庸、追求新鮮刺激、喜歡挑戰新高度的“少年輕狂”。用張會亭4年前的話來形容就是,他每次都愿意“自當鯰魚,總想攪和出一些效應”。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比王石更適合代言一些具有挑戰自我之類意境的廣告。只可惜很多企業老板大都粗淺,只看到了王石的表,沒看到李開復的本。
李開復的成功,是“戰略上挑戰自我,而戰術上又嚴謹實現”的成功,從他在演講時說兒時用放干鄰居家魚塘的方式來驗證到底有幾條魚的生活實例就足以驗證了他“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性格本質,這一點跟毛主席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其實是同一個道理,所以他們都成功了。
但張會亭卻對李開復自己當老板的創新工場并不看好。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令人尊敬的千古名相,但卻未必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人選。
同樣道理,李開復或許是一個全球尊敬的著名職業經理人,但卻未必是一個理想的老板人選。不信我們5年后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