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啟動思維
有了“坐標”,就能保證不偏離“坐標”嗎?為何大海航行要靠舵手呢?因為當船在大海上航行的時候,必然會遭遇各種風浪的侵襲,偏離“羅盤”指示的方向,舵手的作用就是微調手中的船舵來糾偏,不斷校準航向。
父子倆在雪地上玩耍,玩打雪仗玩膩了;父親指著前方不遠處的一棵樹,對兒子說:“你看到前面那棵樹沒有?我們來場比賽,從這里出發,一直走到那棵樹那里,誰在雪地上踩踏出的腳印,連成的線最直,誰就算贏了”,兒子一聽,覺得這個挑戰性游戲,很有趣,就一口答應了。
兒子小心翼翼地走著,邊走邊盯著自己的腳,生怕踩出的腳印不直,雖然感覺走得很直,等走到樹下面的時候,回眸一望,卻大失所望,身后的腳印,形成了一些不規則的曲線;父親走的時候,好像忘了自己的腳似的,眼睛目視前方那棵樹,快速一路走過去,身后的腳印就如用尺子畫過的一樣筆直。為何父親要比兒子走得直多了呢?因為父親的眼睛一直盯著前方的目標,也就是那棵樹;而兒子呢,走著走著,就把目標給忘了,等發現走偏了,只好重新矯正,反復多次,就形成了一些曲線。
由此看來,有“坐標”,還不夠,還必須不斷校準,才不至于跑到“坐標”外面去。那么,應該如何校準呢?那就是李嘉誠的大成“心法”,不斷向自己提問,為何不斷提問,就能校準呢?
佛祖成佛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了,他在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不但沒有找到真理,而且身體羸弱、奄奄一息;幸好有一位牧羊女,施舍給他一碗羊奶,才救了他的命;他忽然醒悟過來,苦行并不能幫他找到真理。于是,他盤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閉目靜坐,歷經七七四十九天,終于“證悟”,找到了真理;難道,在這段時間里,他只是閉目睡了一覺?肯定不是,“證悟”的意思就是反復自問、反復求證的意思,也就是自問自答,才讓他最終找到真理,證悟成佛。達摩祖師面壁十載,同樣是在“證悟”。我們也常聽說,很多武林高手為了提升自己的武功,并不是勤學苦練,而是閉關靜修,修什么?同樣是在“證悟”。
每個和尚心中都有一個成佛的夢想,如何實現這個夢想呢?那就是誦經,為何要誦經呢?誦經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認為誦經的目的就是排除雜念,當經文在腦子里占得滿滿的時候,其他雜念在腦子里就無立足之地了,果真是為了排除雜念的話,也未必一定要朗誦經文,隨便找本書,照樣可以把其他雜念擠出大腦;誦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們常把語言比喻為“思維的花朵”,也就是說,思維產生了語言;那么,語言能夠對思維產生什么作用呢?著名法官奧利弗•溫德爾•赫爾姆斯曾經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皮膚。赫爾姆斯知道,詞匯對我們精神生活的包裹和保護,恰如皮膚對身體的包裹和保護一樣。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你認識的詞匯越多,可供選擇的就越多;可供選擇的越多,你的語言和寫作就越準確、越生動,內容就越豐富”;也可以說,語言就是思維的催化劑,為何?因為人的大腦,天性是懶惰的,一個聰明的孩子,肯定是喜歡問為什么的孩子,一個沒有問題的孩子,則形同一個木偶一般。和尚誦經的目的,就是用先人的智言慧語來啟動大腦思維,你可能會說了,思維產生語言,這個好理解,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的了,想什么,就說什么,想到哪里,就講到哪里,顯而易見;語言怎么可能會啟動大腦思維呢?這個好像沒有感覺,是的,未必有聲響的才是語言,捫心默聲自問,同樣是語言,既然無聲,你就不會認為那也是語言,自然無感覺了;無聲的語言是什么?思維波!此刻,你應該恍然大悟了,語言本來就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既然語言就是思維的一種,那自然可以啟動大腦更多的思維了。
很多英文教學專家,都講過,要學好英文,必須先學會用英文思維;這說明,英文和中文這兩種語言,源自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據說,英文偏重于邏輯思維,中文則偏重于形象思維。有個故事可能更能說明中英文思維的差異,據說,有一位大學教授,既可以熟練說英文,也可熟練講中文,有一次,他不幸得了一場重感冒,高燒不退,時間長了,對部分腦部區域造成了極大傷害;后來,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位教授腦部受損后,講中文照樣很熟練,說起英文來,卻變得結結巴巴、口齒不清了,這說明,中文和英文在腦部的控制區域,并不在同一個地方。
頁次:5/5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